2010年8月18日 星期三

合理薪水的分配方法?

我聽過一個說法,認為企業獲利大都被管理階層吸收,基層勞工要嘛享受不到、要嘛就算有也少得不成比例,這樣不公平。我最近也聽到一個有趣的例子,這世界上還真有一間公司,他們的全體工作者都領相同的薪水,沒有階層的差別。不過我目前找不到那間公司的相關資訊,但有看到另一個也算是先進的版本:「一家美國食品連鎖店——健全食品(Whole Food, Inc.),他們薪資完全公開(大多數企業都是不公開的),營運資訊也是高度透明,並且,明訂任何員工的薪資不得超過公司平均薪資的19倍。」

一般來說,薪水的設定是來自於管理階層的主觀判斷:工作重要與否、員工替代性高低、管理或創造性質還是技術勞力性質、員工具備的條件、面試的判斷與薪資條件洽談、工作成果與熱誠度、主動要求調薪與否、公司營運的獲利狀況、職場職缺的競爭狀況等等。這的確時常伴隨著一些客觀基準(當某個客觀基準發生,「有可能」調薪),不過最終決定仍然是來自管理人的想法,而非來自「制度」;所以,有些企管研究會建議,一間不被員工抱怨的公司,最好要有完全客觀的薪資制度。

薪水的公平性很重要,這不只對在談論高科技、全球性企業高利潤卻剝削員工的批判者而言是如此,在全世界所有的大小企業裡,薪水的爭執一直都存在。不過,薪水到底應該怎麼公平?

我試著思考一個問題:「哪些因素可以被合理地當作一個企業裡影響薪資高低的原因?」

合理的薪資安排訴諸「全體工作者薪資相等」的解決方法是完全沒有道理的,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剛好能讓人覺得:「嗯,這個腦力工作跟那個勞力工作看起來都一樣辛苦,你們應該領一樣的錢。」總是能找出:「那傢伙的工作看起來很輕鬆啊。(或,那傢伙的工作看起來特別難耶。)」而且這種辛苦與否或難度的判斷,本身就很難量化,薪資相同並不算、也很難「合理」。

仔細想想,很多細節其實都很難量化,不過有些細節是可以量化的,像是工作時數;一個工作者被要求到公司或工廠上班,喪失了相當程度的自主自由,企業有責任對這件事給予支薪,並且可以公平地量化:「每多少時間能有多少錢。」不管個別工作者的工作環境、工作性質與為公司帶來的利潤的差異有多大,每個人的時數支出都是平等的,可以領一樣的關於時數的錢。

我想,我採取的這種策略的確有機會找出「部分」合理的薪資分配方法,也就是每個細節都拆開來看,獨立評估為薪資的一部分:「工作時數+有無冷氣(有冷氣就扣點錢,或者沒冷氣加點錢)+坐著還站著+...。」而有些比較沒辦法明確做出薪資差異判斷的項目,可能還是能比較出「哪邊該多、哪邊該少」,像是,一個工程師想到一個超棒的點子,讓公司出了一個嶄新的產品而大獲利,這是工程師的功勞,在負責組裝產品的員工沒有額外負擔新的工作(或更動工作帶來明顯的不便)的前提下,我想這筆新的獲利是難以依照過去的比例模式(好比說,在總獲利上,老闆30%、經理們15%、工程師們5%、...)分配給員工的,這筆獲利會有比過去高的比例分配給設計者,才是屬於公平的情況。

要弄這麼硬的薪資合理分配實在是超難的,我猜即便只是取個大概範圍(比如,基層員工可以拿到公司的一半獲利)都會充滿爭議,這種情況下,我們大概只能談「什麼一定不合理」,而無法談「怎樣才真正合理」。是嗎?我也不確定。(DUST,2010/08/18)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你可以使用粗體、斜體、超連結的HTML碼,其他類型不支援。發表回應時請儘量輸入你的暱稱,不要匿名發言,這樣回應會比較方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