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

面對高科技,我的策略

小時候,我總以為高科技帶來的總是環保、品質、創新的形象,相較於傳統工業的煙囪廢水,好像真有那麼些差別。不過,高科技仍然是私人企業,他們追求利潤、動不動就跨國連鎖,全球化企業的好處就是單憑一個國家是管不動的,企業可以繼續在其他地方囂張,貪得無厭地剝削勞工、豎立品牌吸引追求流行的消費者。

在台灣,高科技一向是政府的經濟依賴,生態永續發展或少數民眾權益,看起來並不比經濟效益來得吸引政治人物的目光,也許這正是反映,經濟不景氣,看得見、摸得著的快速效果(甚至只是虛構的)更具有政治上的好處,民眾也通常無法直接感受到環境破壞帶來的威脅,而民主多數利益掛帥的決策邏輯,更顯得國家的民主素養殘缺不堪,也讓政治人物操作了多數對少數之間的衝突,轉移議題焦點。更不用說,在政府層層言論的混淆視聽之下,民眾是否又真能掌握真相。

我想各個企業多少都存在著問題,我不清楚議題行動者如何看待這些產品,拒用血汗手機的確可能是強而有力的優秀建議,不過我們也能思考,脫離流行制約與拒絕高科技對大多數使用者而言實在相當困難,我們也似乎沒有好根據能宣稱哪個產品不血汗而值得投資。

從消費關係來看,血汗商品可以視為是一種產品瑕疵,我們不需要鼓勵「拒用」,那不是消費者通常願意接受的選項,搞不好還會因此逃得遠遠的;可以做的,很可能反而是讓消費者接受消費關係的事實,並且讓消費者理解產品背後的問題,以消費者的身分對企業提出抱怨,我們不需要學〈天線之歌〉那個笨蛋蘋果迷宣稱:「你討厭蘋果的瑕疵,那就不要買嘛!」明智的消費者就該是用力抱怨,讓賈伯斯加送你一個套子。(DUST,2010/08/19)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你可以使用粗體、斜體、超連結的HTML碼,其他類型不支援。發表回應時請儘量輸入你的暱稱,不要匿名發言,這樣回應會比較方便。